物联网百科
- 花椒的功效作用与禁忌
- 2023-06-11
- 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(···
- 2023-06-11
- 夏季辣椒移栽后病虫害管理···
- 2023-06-11
- 什么是薪炭林
- 2023-06-11
- 农药混用次序与农药混用绳···
- 2023-06-11
- 农药混用的留心事项与农药···
- 2023-06-11
- 新型农业种植项目
- 2023-06-11
- 花椒种植
- 2023-06-11
- 肥料也能杀虫治病
- 2023-06-11
- 夏季辣椒移栽后病虫害管理···
- 2023-06-11
物联网资讯
-
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五大意义发表日期:2022-12-20 来源:本站 浏览次数:920次
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是发展乡村产业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,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。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,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,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1、全产业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“升级版”。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各环节纵向一体,农业与二三产业贯通融合,资源要素全流程优化,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分工、有机联结的产业组织形式,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形态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是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有力抓手,顺应了产业发展升级的一般规律,实现了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、抓产品向抓产业、抓环节向抓体系的转变,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,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。
2、延伸拓展产业链条,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。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重塑农业竞争力的关键,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业产业纵向和横向融合发展,做好延链、补链、强链大文章,协同打造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,构建立体多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。一是要健全农业纵向产业链条,农业的纵向产业链贯穿了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消费全部环节,是农业基本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。要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推行规模化生产,加快形成各具特色、品类齐全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,同时打造销售服务平台,促进产销的有效衔接;二是要围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拓展产业链条,催生乡村产业新动能,同时推动农业与旅游、教育、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,释放农业生活、生态价值。
3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提高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质量。要将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理念贯穿产业链构建全过程,坚持“依标建链、依绿延链”,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增强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一是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,农业产业链条多、分布广,实现一体化链接需要建立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,以产品为主线、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,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,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衔接,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,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信息全流程可追溯;二是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化,实现产业链与生态链的有机融合,同时依托乡村独特生态资源,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,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加快发展农业碳汇产业,拓展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增值空间。
4、创新利益共享机制,增强农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。要通过市场化方式使农民参与农业全产业链分工,将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留在县域,让农民“收租金”、“分红金”、“挣薪金”,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。一是要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,让小农户有机融入农业全产业链,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、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,让农户充分享受产业链延伸、多业态融合带来的优势,实现多环节获利增收;二是要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,县域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,要立足县域主产区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,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业产业强镇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打造区域农业增长极,辐射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5、构建支撑保障体系,激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活力。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处于起步阶段,部分配套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。破除瓶颈制约,要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升到农业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度,加快构建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,支持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产业链主体倾斜配置,激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活力。一是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在生物育种、耕地质量、智慧农业、农业机械设备、农业绿色投入品、动植物防疫检疫、农业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,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,坚持产学研结合,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,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全产业链转化应用;二是要促进要素链与产业链协同匹配。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,着眼农业全产业链用地需求,有序开展废弃宅基地、闲置公益设施用地等存量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,创新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方式,挖掘乡村内部增地潜力。